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Olight X9R接力開箱

Olight X9R接力開箱

本帖最後由 yy3070330703 於 2018-11-6 01:22 編輯

這回.....廢話留到最後再說吧,難得的直接進入正題

照理來說這裡應該是要貼一波規格來充字數(大誤 ),這回打算把特點部分留在內容內提及,所以這裡只需要一張最簡單確也最重要的圖就可解決


DSC_2744(22).jpg

絕不是想偷懶喔(一本正經   ((才怪

不過這回連各檔位的光強都有特別標出來倒是有進步,這部分我私心的確想給個讚



這回小幫手說因為箱子太大所以小7拒收,只好拜託綠鴿子杯杯送來了
DSC_2229.jpg



上面不知道是誰寫的「評測」二字,在我字寫很醜的人眼裡,這字.....略不錯看!?
不過這把X9R是波哥自己掏腰包的,也許是親筆提字也說不定~哈哈
DSC_2239.jpg


箱子跟20L水桶差不多大呢~
DSC_2234.jpg


因為我是第二位接力的,所以袋子皺了點
DSC_2617.jpg

上面寫著
Congratulations & welcome to Olight family.
Enjoy the brightest Olight ever made.
It's not just a flashlight.
It's an Olight.

小谷桑直翻是
恭喜並歡迎來到Olight家庭。
享受有史以來最明亮的Olight。
它不僅僅是一個手電筒。
這是一個Olight。

嘛...都是滿常見的單字,其實不翻譯也大致能看懂



極少接觸這類箱子的我覺得這箱子不錯呢~略有質感
DSC_2618.jpg


正面的旋鈕我本來還研究了一下,最後放棄直接去官網上看元來是洩壓用的呀~
DSC_2621.jpg


反正也沒有移動到氣壓差或溫差很大的高山之類的特殊地段,不然這旋鈕平時裝飾性質比較高啦!!


嗯~果然泡棉有夠厚,綠鴿子杯杯一路從北部摔來中部都看不太出啥改變
DSC_2622.jpg



配件~左上和左中是吃市電110v的充電器,右上是車充,右中是杯帶

其實配件說起來也頗簡略
DSC_2625.jpg


充電分兩段,一段是常見的台灣110v雙孔插頭+8字插頭,另一段則是變壓器本身和應該是常見的5.5*2.1mm圓孔插頭
(但量測後外徑是5.5mm沒錯,內徑量不到但目視比標準5.5*2.1mm圓孔還要細一些,我不確定是否可兼容)
DSC_2627.jpg


DSC_2628.jpg


充電器輸入出規格
DSC_2630.jpg


車充就是只有一節而已
DSC_2633.jpg



DSC_2634.jpg


大大O家標誌的寬背帶(背起來舒適度我覺得普通,墊肩部分太薄,厚一點的話應該會較好背一些)
DSC_2636.jpg


輪到正番電筒出場啦~

掛著黃牌子提醒第一次使用前要先把筒頭剝離的膜撕掉、電池棒的絕緣片去掉、電池棒正確放置方向
DSC_2640.jpg


DSC_2641.jpg

不過畢竟我不是這把第一個開箱的,所以上述三點都跟我無緣啦~無視無視~


將將~
DSC_2656.jpg



這把的特點,電量、檔位顯示功能
左邊是顯示當前檔位亮度、右邊是顯示剩餘電量

小缺點,兩側指示燈只有開啟時和調整亮度時會亮起10秒左右,之後完全不會再亮,沒法隨時或定期掌握電筒當前狀況我覺得略可惜

按鈕周圍依舊是O家招牌標記般的藍色PVD壓環

DSC_2660.jpg


DSC_2663.jpg


DSC_2664.jpg


DSC_2723.jpg


DSC_2668.jpg


DSC_2667.jpg


筒身前後各有一個搭配背帶的杯帶孔,跟X7R大同小異
DSC_2657.jpg


DSC_2672.jpg


筒身右側邊是充電孔,密合度倒是不錯~很緊實!!

我有特別注意twxads大大說的打開會有啵一聲的狀況,但我一開始打開時是沒有的害我略失望

不過測試過程中是發現只要點亮電筒一陣子後,再打開蓋子就會有明顯的啵聲,應該是電筒內部的氣體膨脹所造成,但長時間燒筒是不會有蓋子自己跳開的疑慮,這點可以放心

塞子也是用藍色PVD處理過的零件作固定
DSC_2676.jpg


DSC_2677.jpg


DSC_2726.jpg



筒身左邊是X9R的標記
DSC_2679.jpg


握把上半部是長條形直向凹槽,下方則是對應四隻手指的橫向凹槽防滑皮,握起來手感不錯

DSC_2674.jpg



DSC_2682.jpg


DSC_2684.jpg


尾蓋是類似攻擊頭的五尖造型,筒倒立滿穩的
DSC_2687.jpg


DSC_2719.jpg


DSC_2722.jpg

螺紋滿多圈的

底部是大大的CE標誌
DSC_2690.jpg



主要的電池棒,14.4V 6000mAh,應該是18650四串二並
DSC_2644.jpg

上面有標示很明顯的箭頭方向,能再放錯方向我也是笑笑的了

外殼是鋁合金的,應該也有一定耐摔程度,電池接點中間是正極、外圈是負極

DSC_2647.jpg


電池棒尾
DSC_2648.jpg



電筒內的對應接點
DSC_2651.jpg


DSC_2651(2).jpg


電池棒塞入的樣子
DSC_2709.jpg


DSC_2718.jpg





DSC_2712.jpg
是雙O圈喔~防水能力OK的!!


不知為何這邊要凸出這麼一節...
DSC_2714.jpg



筒頭一整圈漂亮的藍色PVD壓環,對上整圈小齒痕、筒頭朝下立在桌上開低亮時很漂亮呢~
DSC_2694.jpg



散熱鰭的部分我覺得倒是可以說說一段
DSC_2691.jpg


不仔細看會覺得「啊不就是很普通的散熱鰭!?」

其實這個散熱鰭是很多層疊出來的

DSC_2697.jpg



DSC_2699.jpg



DSC_2703.jpg


DSC_2705.jpg


內部其實是很多道的散熱鰭片,我深刻記得在X9R尚未推出時的樣品筒是有帶風扇的結構,我是猜也許是把風扇拿掉後與其做成全實心倒不如故意做成很多重的構造,在無風靜置環境下散熱效果應該是不明顯,但在有風環境下散熱效果應該就能展現出來,當然缺點還有用久後灰塵要怎清呀....?


淺淺的橘皮光杯,造就很厲害的大泛光照射效果
DSC_2707.jpg


筒頭正面~

每次我拿到筒都會特別觀賞這部分,因為真的是有各種的美麗
DSC_2654.jpg



燈珠都很「均勻」發光喔~
DSC_2696.jpg


開Turbo後背景明顯就整個超亮起來~
DSC_2728.jpg


用車充或是吃110v充電,充電器永遠都是亮紅燈喔~沒有其他燈號!!
DSC_2734.jpg


DSC_2739.jpg


這點也是我不喜歡的,也是我覺得X9R滿大的缺點,充電完全靠筒身上的電量指示,但像我這種有稍稍強迫症的就算亮滿格也會想「現在是充到最後一格的10%還是最後一格的100%??」,我還是比較喜歡有更加明確的顯示

DSC_2756.jpg

這是電量只少一格時插著充電、充了四個半小時後的樣子,紅燈!!
我第一次充電時還沒搞懂害我以為電池還是充電器有問題呢.....

附帶從電量耗盡充到電量滿格(燈不閃)大約花了四小時半,滿有效率的呢~


最後是說明書,不是我忘了,但也不是故意留到很後面才講,單純是打到這裡才想到忘了(被打

參考價值....少少吧,中文字極少,重要的說明一半是中文一半英文,明明是對岸公司搞這麼麻煩....
有興趣的筒友記得搭配翻譯軟體或自行人力翻譯

DSC_2740.jpg


DSC_2742.jpg


DSC_2744.jpg



左至右
X9R、4L熱水瓶、BLF GT70、流星D4S
DSC_2750.jpg



跟GT70筒頭比較
DSC_2751.jpg




這是我自己畫的UI圖

本來懶惰想用以前H2R的UI圖修改就好,反正O家操作就那樣嘛....
結果意外的許多小細節要修改,還是花了不少時間
UI.jpg

※L1~L4關機時都會記憶檔位,L5~L8關機後只記憶10分鐘、超過十分鐘會記憶成L4
※爆閃不記憶
※關機時長按約2秒開啟鎖定功能、長按1秒解鎖並開啟L1




--------------------------------------------------------------------------------------------
--------------------------------------------------------------------------------------------
--------------------------------------------------------------------------------------------
結論:

這把X9R我覺得總體來說是完成度很高的一把筒,雖然同期被其他幾把更高輸出的筒夾殺導致輸出並不算亮眼,但超高輸出砲筒的地位還是不會被動搖的

這把除了上述提到的小缺點外我測試很長一段時間是沒遇上啥大問題,雖然這回沒泡水但在拍夜射時跟我一起淋了很久的雨,完全沒問題~

筒頭有近接感測器,開啟時要是筒頭前有東西會自動降低輸出、移開會回復原來亮度,這部分跟我以前X7R的開箱有一樣的功能,經測試後還是可惜的靠近水面太近也是會降低輸出,所以沒法照亮淺水內的物體(離太遠水面超反光根本虐待眼睛 )

雖然這把價格略高導致CP值略低,我本來也想著要是售價能壓在1w內的話我就衝一把,可惜了....

話說本來我也是不推崇電池棒的一派,但自從入了兩把8鋰的GT和GT70後我反倒略略羨慕電池棒.....不用顧電池真方便

這把我覺得對於喜愛O家筒的筒友是絕不可錯過的一把筒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廢話區:
這次我盡量不把優缺點都塞到結論這裡來,落落長的一大段連我自己看了也辛苦,就盡量融合在上面照片堆中了

而且我也是第一回參加巡迴開箱的方式,就盡量不重複測試相同的項目,就依慣例的拍很多細節照片~
因為我自己買筒前也是會到處找開箱看各處細節照片,我很清楚這感覺

也盡量不把話說死,一位一位筒友接力把這把筒的整體開箱補到最完美,我自己是這麼考慮的

這回開箱真的是略不容易,波折、事故不斷(非電筒相關),電腦壞掉、相機摔到送修附帶導致記憶卡讀寫錯誤檔案損毀、照片拍了很多回.....

我還是第一次開箱寫得這麼氣餒的,唉....

本來跟小幫手說可能會不小心拖到兩個月,沒想到小幫手還是很阿莎力的直接答應

但最近遇上工廠要環評、勞安、空汙導致瘋狂惡夢加班就拖到三個月了,最近連摸到筒、上論壇的時間都幾乎沒有自己也很傷心

最後還是要跟波哥、小幫手、afaun73說聲抱歉和感謝海涵,真的不小心拖太久了(跪


如果照原定計畫  afaun73  下個換你囉~
出國回來就改緊趕工吧~


有興趣的筒友也可以跟小幫手登記一下巡迴開箱呦~
8

評分次數

十幾年前在阿里山上所見  劃破漆黑森林的那道光
現今我依然在追尋著



----------------------------------
電筒王手機:0981190347
電筒王官方LINE@帳號: @wii.tw

手機直接加入官方line@帳號:@wii.tw -->  手機用戶請直接點我

本帖最後由 yy3070330703 於 2018-11-6 22:49 編輯 先丟個影片



這個影片能看出筒頭前有東西時會降低輸出,以及亮度&剩餘電量指示燈點亮到熄滅的時間



這個影片能看出降低輸出同時亮度指示燈也會跟著上下變動




接下來這兩個影片是用手機拍的,試著開4K錄影(Youtube也有4K畫質可選喔~),且拍攝時是飄著雨的,可惜手機夜間錄影時遠處的亮度呈現度不太佳,近距離泛光倒是還原得不錯

這也是第一次想試著用影片的方式做呈現,可惜還抓不太到拍攝要領,各位就加減參考著看吧,感謝包涵



1

評分次數

十幾年前在阿里山上所見  劃破漆黑森林的那道光
現今我依然在追尋著

本帖最後由 yy3070330703 於 2018-11-7 00:07 編輯

這樓來丟夜射圖

這個場景是相機送修後用手機補拍的,雖然很常會讓人覺得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會比實際更亮,但這個場景拍的照片我覺得很接近實際效果,反而照片還比實際暗上一點點

同時也忘了帶腳架,筒是架在隨身包包上、手機是手持拍攝,所以會有一點點的場景移動感

全黑(照片中有一點點亮點是我忘了把頭上的Wiazard關掉(開幾十流明而已),不然我看不到東西在哪才不小心入鏡到的,實際是徹底全黑)
�全�黑.jpg


L1
L1.jpg


L2
L2.jpg


L3
L3.jpg


L4
L4.jpg


L5
L5.jpg


L6
L6.jpg


L7
L7.jpg


L8
L8.jpg




--------------------------------------------------------------------------------
--------------------------------------------------------------------------------


這個場景是相機摔壞前備份出來的,運氣不錯

照片也很接近實際情況,可惜我的鏡頭不是廣角的,沒拍出超大泛光的震撼感

這張是無聊用手機曝光一秒、ISO調最高拍出來的的實際場景,彰化某個國小的操場

DSC_2249.jpg


開場先來

斑馬H600w HI MKIII(XHP35 HI)
�斑�馬H600w HI MKIII.jpg



經典的老筒K40M
K40M.jpg



M43 日亞219C 83CRI 6600流明
M43.jpg



MM18 III 遠泛都開Turbo
MM18 III.jpg



Olight X9R
X9R.jpg



BLF GT
BLF GT.jpg



--------------------------------------------------------------------------------
--------------------------------------------------------------------------------

這組照片是最初拍攝的,回到家後才發現有點沒對焦到
(也是從損毀記憶卡中成功搶救出來的極少數照片之一)

不過效果也呈現得不錯,參考參考看吧~

K40M
�霧K40M.jpg



M43
�霧M43.jpg




MM18 III
�霧MM18 III.jpg



X9R
�霧X9R.jpg



BLF GT
�霧BLF GT.jpg






--------------------------------------------------------------------------------
--------------------------------------------------------------------------------
--------------------------------------------------------------------------------
--------------------------------------------------------------------------------
其實應該還有兩組夜射才對,不過都死在損毀的記憶卡里救不出來(血淚(跪


說實在的X9R也是我目前拿過輸出流明最高的一把砲筒,我在這全黑的操場點亮後雙重意義上被震驚到了

一是X9R的超高輸出真的是讓我震撼到,另一則是...操場上滿滿人在運動了吧,大爺們~都晚上十點多了耶
整個操場都被我照亮的同時全操場的人都在看我在幹啥....內心壓力值瞬間爆錶


在拍攝夜射圖時我也戰戰兢兢的,有幾個場景拍到一半就放棄,因為身體尷尬的定格在等待相機曝光的秒數時,就有不爽的民眾向著我走過來,害我趕緊落跑(拜託....我可是朝三樓照耶,X9R的泛光太強干擾到樹下的你們情侶親親我我也不是我願意的呀 )


再題外話,25000流明的X9R就已經我超震驚的了,略略難想像7W流明的X70和及將推出X70 GT那瘋狂的9W流明輸出



應該還有一個開Turbo時外殼發熱測試的折線圖,不過太早把手寫的表丟紙類回收、excel檔莫名被電腦回朔數據丟失一半,說真的我超想舉白旗了Orz....有機會就回來我再貼上來吧,折線圖的部分我真的深感抱歉...
1

評分次數

十幾年前在阿里山上所見  劃破漆黑森林的那道光
現今我依然在追尋著
本帖最後由 achihemi 於 2018-11-6 08:33 編輯

沙發...哈哈哈!!!

等版大再詳細些的開箱文囉...
目前對大筒免疫中~~~~~~
比較想知道散熱效果好不好!!
看起來不錯
不過很大隻
雖然心理很清楚
大一點 散熱好一點 光效好一點
實際上還是希望小一點 靠風扇散熱就好
攜帶也方便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6# afaun73

X9R太大把了,我家水桶沒那麼大啦!!
十幾年前在阿里山上所見  劃破漆黑森林的那道光
現今我依然在追尋著
6# afaun73

X9R太大把了,我家水桶沒那麼大啦!!
yy3070330703 發表於 2018-11-6 11:24
我們不介意你泡澡時順便和X9R一同入鏡.
~我喜歡暖色、小巧E.D.C~
真是太強大了,菜鳥的我看了真是羨慕,期待後續影片
內部其實是很多道的散熱鰭片,我深刻記得在X9R尚未推出時的樣品筒是有帶風扇的結構,我是猜也許是把風扇拿掉後與其做成全實心倒不如故意做成很多重的構造,在無風靜置環境下散熱效果應該是不明顯,但在有風環境下散熱效果應該就能展現出來,當然缺點還有用久後灰塵要怎清呀....?


請用空壓機或呆森吸塵器
1

評分次數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