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夜光技術的學習彙報
我們現在很多桐油在玩筒時,尤其是玩鈦筒時非常喜歡在頭部和尾部放置Tritium(氚)管,增加美感,一下是我近期搜集到的關於發光技術的一些內容,請大家參考。
夜光發光材料經歷了5個階段發展到今天。
第一個階段是沛納海的當家人Guido Panerai研發出了Radiomir夜光技術,並於1915年8月25日申請了英國專利技術GB191512270。他使用的放射材料是Radiomir(鐳)。
Radiomir(鐳)是一種純白色的鹼土金屬,接觸空氣後會被氧化為黑色。Radiomir(鐳)的所有化合物都是放射性的,而且它的性質並不穩定,大約1600年衰減為氡,正因為不斷衰減,才會自身發出淡藍色的光。
Radiomir(鐳)的放射性非常強,是製造原子彈的鈾的幾百萬倍單式因為半衰期短,容易衰變,是的Radiomir(鐳)非常稀有,一噸鈾瀝青礦中只能提煉出七分之一克Radiomir(鐳)。
後來,為了更安全的使用沛納海發明了Luminor專利,就是將Radiomir(鐳)放入密封玻璃管中保存使用,這項技術沿用至今。
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沛納海申請的專利技術,使用另一種放射性材料製作自發光體,這就是Tritium(氚)。它的放射性雖然比Radiomir(鐳)小,但是依然具有危害性,因此也被裝入到密封玻璃管中使用。我們現在在手電筒上使用的自發光材料大都是這種技術的Tritium(氚)管。
第三個階段是1984年3月15日由Etter Harns發明的汽燈(GAS LIGHT)專利技術,並獲得了瑞士專利CH667150,現在瑞士MB MICROTEC公司在這件專利中設計了發光體結構,就是在內壁塗有磷螢光粉物質的礦物質玻璃管中充入氣態Tritium(氚),Tritium(氚)和磷光物質發生反應形成冷光源。
第四個階段是激發式夜光技術,目前主流的是Luminova,只需要照射30分鐘就可以持續發光8小時。比如高速路上的反光標識牌就是這種材料。
第五種是朗格夜光技術。它是2010年1月8日由Wenzel Jan發明的專利技術,德國專利號是DE102010000749。
該技術是由藍寶石製造,然後在藍寶石上鍍層,鍍層分為兩層,第一層為金屬銀鍍層,第二層是氧化鈦鍍層,氧化鈦鍍層的厚度是65納米到100納米。它不透過可見光,只透過紫外光—通過紫外線光激發磷螢光粉發光。氧化鈦和銀鍍層的厚度選擇和設計是為了是透過的紫外線控制在250納米到430納米之間,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磷螢光粉發光。
以上是本人從《時尚時間》上看到並歸納的內容,如有不妥之處請給位前輩指正。 |
-
2
評分次數
-
喜歡神火(SUREFIRE),碰巧惹火,因此著火。
----保守派的發言^_^ |

----------------------------------
電筒王手機:0981190347
電筒王官方LINE@帳號: @wii.tw
手機直接加入官方line@帳號:@wii.tw --> 手機用戶請直接點我 |